建立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意義重大
《條例》首次將建立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的內容以法規形式固定下來,既是前款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鼓勵、支持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科學技術研究”的具體體現,也為未來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行業發展指明了方向,奠定了基礎,可謂高瞻遠矚。
今年以來,國家先后出臺了《國務院關于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意見》(國發[2013]36號)和《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做好城市排水防澇設施建設工作的通知》(國辦發[2013]23號),都對城市排水防澇信息系統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;為落實上述文件要求,住房城鄉建設部還專門制定印發了《城市排水防澇設施普查數據采集與管理技術導則》、《城市排水(雨水)防澇規劃編制大綱》,指導各地在全面普查摸清現狀的基礎上,科學編制城市排水防澇專項規劃,明確規劃目標和任務,落實各項保障措施。
《條例》和上述文件要求,有利于地方開展相關工作,包括:根據當地降雨規律、暴雨內澇的風險及特點和排水現狀,制定排水防澇系統建設的總體目標;結合本地實際需求,開展地理信息數據庫的建設;建立適合當地條件的排水設施地理信息系統,將現代地理信息和數字化技術運用到日常運行管理、風險控制和應急;結合氣象部門的氣象雷達監測與預報,以實現情景模擬、風險評估、預判預警、指揮調度等綜合管理與實時決策的功能,將被動的風險應對轉變為可預知、可掌控的主動應對管理。
一座城市的排水防澇水平“三分靠設施、七分靠管理”,是綜合能力的體現。如果說健全的雨水管網、調蓄、下滲等內澇防治工程設施是“硬件”基礎,那么以排水防澇設施地理信息系統為代表的先進的現代化、數字化管理手段,就是促進我國城市排水防澇能力質的飛躍的“軟件”保障。
鑄鐵排水管行業動態相關鏈接